资讯 从一把香椿 看城市乡村美美与共
春风吹醒万物,香椿、苜蓿等野菜在都市大受欢迎,价格因此大幅上涨。同时,小米、玉米、荞面、莜面等秋田杂粮也以较高的价格受到市民欢迎。从现象直观,似乎是一种轮回,原来是生活好,才吃细粮,生活不好,才吃粗粮。现在生活好了,清油白面大鱼大肉又不能无限度地吃,于是,追求健康饮食的人们便想起了一度被遗忘的“野生营养餐”“杂粮养生经”。一把香椿虽然贵得让人越发“怀念童年”,玉米棒子、杂粮面也有着骄人的价格表,但让人难以抗拒的是它们真野生、纯家养、无污染的本色和吃出田野味道的丰润质感。这也就是高质量生活亦即美好生活的指向所在——从种种植物“野味”中吃出健康,调和餐桌味道,激发人们对乡土田园的温润回忆和温煦期待。
如今“菜篮子”“米袋子”已经一定程度上呈现规模化、工业化生产和供销状态,从蔬菜大棚、合作社到超市、菜市场,距离越来越短、消费越来越便捷,但总给人一种其中的野生质感和家常味道变少了的感觉。有人买菜,专挑进城摆摊的个体菜农或者规模不大的小菜贩购买,看重的就是那种自种自收、一苗一垄从土地里耕耘收获的小农生活,这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无言对话。而这一点,在快节奏、大体量的供求结构中是难以实现的。同样,不管是香椿这样的时令野菜还是五谷杂粮,尽管早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的产业化“制造”流程,但在很多人心里,满脸平和的老人坐在那里,对摊子上的那些蔬菜就是一种无言的品质保证。
由此,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就是在乡村振兴的各项设计特别是产业设计中,怎样最大限度地针对城市居民生活消费需要,来打造独具田野风味和手工质感的农产品产业构造,用乡村独一无二的生态优势、劳动创造和文化特质来赢得市场,长久稳固地而不是偶发性地塑造乡村的产业形态。
核心要义是,既要让守法合规的农业资本在大农业中有利可图,也要让个体农民充分享有自主发展空间。广大农民中,有愿意成为农业产业工人的,也有愿意守着几亩地、菜园子和两棵香椿树过小康日子的,都应兼容并蓄;其次,乡村振兴和城市化应相得益彰,让农民带着挖来的野菜、种出的蔬菜和杂粮,隔三差五地进城做点小生意、看看街景,这和城市居民每到周末开车到乡下吃农家饭、吹山村风是一样的,都是一种视野的开阔、幸福的共享。社会各界要为城乡融通献计献策,让城市和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