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脱贫攻坚中的小镇“大系统”
金石井镇是位于犍为县西北角的一个小镇,多山地形,土地贫瘠,农业耕作条件差,总人口16480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79户1021人,全镇总体发展水偏低。镇干部在全面分析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特点以及贫困户的情况后认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治理贫困是一个综合工程,单一措施解决不了金石井镇的长期发展和贫困农户的稳定脱贫问题,提出用系统的观点形成系统的解决办法。根据本地环境条件较差、产业基础薄弱、农户缺少技术和智力支持、农村统一管理难度大等实际情况,经过研究,确定了全镇从四个方面攻克贫困的思路,即产业治穷、励志治穷、扶技治穷和文化治“散”。
镇党委书记张林、镇长罗军介绍说,用产业的新眼光和新的产业眼光看,金石井镇原来的一些劣势现在变成了优势。地处偏远,如今却获得了生态优势;山坡和瘦地不适宜多种类型的农作物生长,却是发展柑橘产业的理想之地;耕作成本较高的梯田,在发展有机水稻和种养结合上找到了好的前景。目前,全镇形成了柑橘产业主导下的“一村一品”差异化产业发展格局,柑橘种植面积18000多亩,遍及14个村社,此外还种植砂仁5000多亩,蚕桑1000多亩,同时适度发展土羊、土鸡、土鸭等生态养殖。
政府的产业规划和品牌创造行动使农民看到了希望,有了努力的方向,在此基础上,激发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的内生动力,才是当地发展和治穷的长久之计。一个名叫吴小光的村民是出了名的好吃懒做,安于过穷日子。在村里的学技术课堂上,他相当夸张地打起了很响的鼾声。村委会送给他一只种羊却让他宰杀吃掉了,气得老婆满村追打他。在村支部书记的耐心劝导和帮助下,吴小光终于振作起来,积极种植柑橘并摆脱了贫穷,他的生活从此也有了理想和追求。这是金石井镇党委和政府组织农民拍摄的一部13分钟的微电影——《那年橘子红时》的基本情节。农民们津津有味地观看自己参与演出的电影,该片除了两个主要演员是从成都请来的专业小品演员,其余群众演员都是金石井镇的农民。
金石井镇以文化为媒介,完成了对群众的广泛动员,有力地推动了金石井镇的产业发展。群众参与,寓教于乐,是金石井镇开展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和方式。《橘子姑娘》等歌曲唱的是金石井镇农民身边的事,MTV画面是金石井镇农民熟悉的场景和人物,它们是金石井镇农民的“好声音”,深受农民喜爱。文化活动带给了农民强烈的参与感,激发了他们对集体生活的热爱。农民夜校也趁势开办起来,把种养殖技术培训、政策法规教育、树新风活动、党建活动、群众文化活动融汇在一起。每个村建起了党群服务中心,村民每周三在这里举办集体文化活动。为了营造更好的活动环境,活动中心的四周栽种了花卉苗木。农民夜校和集体文化活动最显著的特色就是用身边的人感染身边的人,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土专家为农民传授技术,身边勤劳致富的典型对农民现身说法。
金石井镇的党建活动重在增强党员的荣誉感,让每一个党员都感受到作为一名党员的光荣和责任,使党员成为产业发展的引领者,成为帮助贫困户的带头人。为了把全镇最广泛的力量聚焦到脱贫攻坚工作当中,每个村都以微信二维码信息的形式推行党务村务公开,将村情民情、惠民政策、扶贫工作进展等相关信息发布到微信平台,便于外出务工人员和所有关心家乡建设的人能及时知晓家乡发展、支持家乡建设。
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党建和集体文化活动显著增强了农村的活力和凝聚力,金石井镇党委、政府的脱贫攻坚和经济工作也开展得更加顺利。农民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积极配合全镇统一部署的农产品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创造、产品营销的活动中。在德国拜耳、四川农业大学、重庆柑橘研究所等企业、单位的专家指导下,农民严格按照生态、绿色、有机的标准规范种植和管理,积极推广使用生物农药、生物有机肥、植保器械灭虫,为产品品质提供了全面和有力保障,也使全镇顺利实现了柑橘品种的多元化、优质化。2016年,该镇被国际绿色组织授牌并认定为“国际绿色有机柑橘示范基地”,被国际绿色有机组织中国理事会、中国绿色有机联盟授予“中国绿色有机柑橘基地”。
金石井镇的柑橘品牌效应开始显现,一到采摘季节,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家络绎而至。金石井镇柑橘协会还与省内外企业在线上线下构建产销联盟。随着市场影响的不断扩大,每公斤柑橘销售价也由前两年的4元提高到了8元。贫困户从各类产业发展中直接获得收入人均达3600元。金石井镇依托柑橘产业优势,结合它的历史文化,正在向打造特色小镇——“中国柑橘小镇”的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