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新春菜场“奏响”民生“变奏曲”
鲜鱼活虾不停“蹦跶”、牛羊肉“红白相间”、蔬菜水果销售火爆……临近春节,烟火气十足的菜场愈发热闹起来。记者近日走访南京多个菜场发现,从囤量到求质、从传统到“智慧”,百姓过节消费习惯悄然改变。
“老板,给我来二斤。”市民周森在南京市建邺区一家好邻里惠民菜市场的羊肉摊前挑选羊肉,手上还拎着一些粉条和白菜。他告诉记者,这是为晚上做羊肉汤备菜,“撒点香菜,滴几滴辣油,冬天的羊肉汤真让人从胃暖到心。”
“生活越来越好了,买菜的选择越来越多,而且随时能买到。现在都是吃多少买多少,不浪费,还新鲜。”周森说,这两年他都是年三十早上买菜,准备年夜饭。
在南京科巷菜场,蔬菜摊摊主刘玲告诉记者,过去从小年开始,来菜场的居民就开始显著增多。近几年,不到年二十八、二十九,不会明显感觉到“年味”,年三十来买菜的人最多,销售额大约在4000元左右,是平时的4倍。
“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都对菜品的口感有了更高的要求,要吃新鲜菜。一次买得不多,随时吃随时买。”刘玲说,住得近的居民一天能来菜场几趟。
什锦菜是南京人过年极具特色的一道素菜,由不少于10种蔬菜炒制而成,寓意“和顺长久”。如今什锦菜里加入的“成员”越来越多,且不乏冬笋、紫叶生菜、球生菜等高端蔬菜。
科巷菜场蔬菜摊摊主冯蔓蔓告诉记者,芦笋、甜豆、冰草、贝贝南瓜等以往主要是酒店大量采购的“高端蔬菜”,现在也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过年期间,黄瓜、韭黄、蒜苗等平价蔬菜销量高。同时,像凉拌冰草、清炒芦笋、蒸贝贝南瓜等也被端上百姓餐桌。”
随着越来越多蔬菜“加入”,老百姓的团圆饭越来越“绿”,腊肉、咸鱼等腌制品也从过去的主菜变成了人们口中的“尝鲜”。
南京老街菜场的猪肉摊摊主钟雪琴表示,近几年灌香肠的需求量逐步减少,以小家庭为例,从腌制二三十斤到十斤左右,“现在人更喜欢吃新鲜、吃健康。”
为保证广大市民买得放心,吃得安全,南京在农贸市场、批发市场等设立快检中心,每天对菜品进行抽检。科巷菜场检测中心检测员韩超介绍,每天抽检约50批次的菜品,检测有无农残、二氧化硫、瘦肉精、硼砂等。一旦发现不合格菜品,立刻通知摊主下架、销毁,同时追查来源,根据调查情况具体处理,为市民构筑食品安全的“过滤网”。
“您有一个新订单。”听到提示后,刘玲根据订单内容备菜:小葱2两、大蒜头半斤、嫩豆腐一块、韭菜(净菜)半斤。随后外卖平台的送货员前来取货。“现在网上下单的人很多,尤其是年轻人上班忙,多选择这种方式买菜。”刘玲的摊位平均每天在平台接100多单。
科技不仅推动传统菜场“智能重生”,也促使“新型菜场”不断涌现,为人们带来便捷的“鲜美生活”。(记者 邱冰清 陆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