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生态小核桃成就强县富民大产业 绿水青山助力黄龙经济“腾飞”
“黄龙核桃甲天下”,“核桃之乡”美名扬。中秋节刚过,延安市黄龙县石堡镇磊庄村迎来了核桃丰收的季节。作为黄龙县3个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之一,果园里一颗颗饱满的核桃高挂树梢,承载着农民们一年的辛勤劳作与丰收希望。
蜿蜒而上,壁立千仞,九曲十八弯,近百里的盘山公路,已经数不清究竟拐了多少个弯。国庆前夕,长江商报记者从西安出发,驱车近4个小时,来到位于大山脚下的磊庄,探访这座黄龙县发展核桃最早、管理最好、效益最高的核桃专业示范村。
黄龙县是全国八大防护林区及陕西省五大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87%,林草覆盖率高达92%,享有陕北黄土高原上的“香格里拉”、“绿色明珠”、“黄河绿洲”、“陕西的一叶肺”等美誉。随着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提升,漫山遍野的核桃树也成了当地人民增收的好产业。
核桃铺下致富路
距离黄龙县城向东约5公里,沿省道214驱车10分钟不到,就到了远近闻名的磊庄村。
进到村子,一个公园一般的休闲广场就在马路边上,四周栽满了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各式各样的健身器材排列整齐,旁边就是石堡镇核桃培训中心。半山坡上,一间间联排房修得整整齐齐,雪白的院墙,红色的大铁门,家家户户门口高挂着大红灯笼。
长江商报记者走进“十星级文明户”廖长福的家。庭院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墙角堆了十几袋青皮核桃,走近了还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彼时雨刚停不久,78岁的廖长福正在门口收拾柴火,连忙热情地将记者迎进屋。
这是一套二室一厅的居室,进门就是客厅,一套布艺沙发倚窗而放,对面一台40多寸的液晶电视,茶几上放着满满一盆去掉青皮的核桃。“来来来,吃吃吃,这是上午刚摘的。”老人麻利地从盆子里拣出几个核桃,用核桃夹啪啪夹碎,一一塞到记者手里。
与常见的干核桃不同,去掉外面淡黄色薄膜的新鲜核桃仁呈乳白色,口感软脆香甜,吃起来完全没有油腻的感觉,也没有苦涩的味道。与其说是干果,倒不如说更像水果。
磊庄是黄龙县最早规模化种植核桃的村子,廖长福正是那批最早栽核桃树的农户之一。
“村里让都种核桃,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我当时心里也没底。”廖长福告诉记者,黄龙核桃有上千年种植历史,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前,基本都是“毛老鼠”式的自然种植,任其自生自灭,产多少是多少。那时大家关心的只有温饱问题,从来没人想过可以依靠核桃致富。
廖长福家有14亩地,种的都是玉米、杂粮等农作物,两个儿子一个在外打工,一个跟他一起在家种地。1997年,村里开始广泛宣传、全面动员村民种植核桃,于是他将其中8亩地铲了,在村干部的帮助下贷款买了核桃苗,全部种上了核桃树。“反正种粮食也不值钱,种水果又不好保存,心想试试吧,让种就种吧。”
然而,核桃树种下的头一年是没收成的,由于经验不足,过了三年产量也并不乐观。那时,村民们为到底要不要继续种下去,又产生了一些分歧。老人回忆起最初那份“彷徨”,忍不住咂吧了下嘴,不过很快,两眼就来了神。
“坚持到第5年,总算盼来了!”廖长福说,那年核桃给家里带来了近2万元的收入,比过去种地那都不知道翻了几番,一家人可高兴坏了。再之后,全村都因核桃沸腾了,家家户户都种上了核桃,廖长福后来也将家里其余的地全部改种了核桃。“核桃不打药,无公害,好存放,又好吃,还能挣钱,为啥不种?”
很快,磊庄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核桃村。环境更好了,人们挣钱多了,村子也变美了。
“过去生活条件真的是差得很。”廖长福指着自己富裕的小屋告诉记者,最初家里住的是土窑洞,一下雨屋里就漏水,后来改成了砖窑旧瓦房,环境稍微好了点,但生活还是不方便,上个厕所都要跑好远。2013年,个人自筹5万,其余政府补贴,他和20多户村民一起搬进了现在住的联排房。太阳能热水器、独立卫生间、硬化院落,村民现在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廖长福用劲地夹开一个核桃,塞到嘴里,幸福地笑了:“都是它带给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