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做大花生产业引领乡村振兴
72年前,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途经汝河雷岗渡口时,与国民党军队相遇。在敌人的重兵围堵下,刘伯承司令员提出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口号,激发全军斗志,成功抢渡汝河。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正阳县干部群众发扬“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战斗精神,披荆斩棘、实干苦干,以花生产业为主导、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产业兴旺为目标,依托花生资源优势,做大做强花生特色主导产业,成功创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顺利实现脱贫摘帽,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县域经济提质增效。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其中,产业兴旺列在首位,是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任务。正阳县科学规划并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通过抓花生产业打造了正阳速度、正阳经验、正阳模式,“三农”工作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30多家主流媒体相继报道,共同描绘全县86万人民扬帆跨征程的豪迈新画卷。
做强花生主导产业 精准发展定位
正阳县地处淮汝河之滨,人均耕地3.2亩,花生种植172万亩,连续20年成为“全国花生生产第一大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但是,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大而没有品牌,一直制约着正阳花生产业的发展。如何让正阳花生产业转型升级从资源优势“变身”成品牌优势,成为急需解决的新课题。
观大势、谋全局,近6年来,正阳县一把手带头抓农业,结合正阳县的花生优势招商引资,积极联系走访,加强洽谈跟踪,主攻大客商,通过引进一个个大项目,促进一个个产业集群的形成。围绕花生主导产业,引进龙头型项目和上下游配套项目、补链项目,促进正阳花生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用小花生这个杠杆撬动产业大发展,依托花生,正阳县形成了食品加工和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
君乐宝、鲁花两个“国家品牌计划”企业相继落户正阳,填补了正阳花生产业没有深加工的空白,壮大拉长了花生产业链条。一粒花生带来的洼地效应,从果实、秧子到花生壳都散发耀眼的光芒。花生“宝贝”吸引了君乐宝乳业、观光牧场、鲁花、维维粮油、花生天地、花生机械、正花集团、花生天地……一系列的园区、集团、工厂,从研究、种植到收获、加工,红红火火的花生经济在全国唱响。
走进付寨乡章寨村花生地,烈日蓝天下绿油油的花生长势喜人。
“以前想都不敢想!”站在凉荫处,万帮种植合作社的理事长李合林拉起了家常,“种花生可是个力气活——种时掘地一粒一粒弯腰点播,收时完成挖、放、拍、抖、摔等系列动作,就是个棒小伙连干两天都吃不消。现在花生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以前请人收一亩地300元,现在用机械一亩地30元就搞定了。原先零碎田块已被成片的示范田所替代。”李合林办公室多了一套智慧农业设备,摄像头装在田头,在屋里点点鼠标就能看到2000亩地的情况。
20世纪80年代,正阳县花生种植面积已达100多万亩,可是这里的机械化水平低,特别是长期以来的人工收获,加之是黑黏土地,容易板结,成为制约正阳花生生产扩大面积、提质增效的“瓶颈”。
近年来,正阳县以提升花生生产机械化水平为突破口,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支持本土企业或自主研发或与科研学院合作生产花生机械。目前,全县建起3个农业机械制造产业园区,花生机械生产企业发展到38家,获得国家专利103项,年产花生生产机械6万多台。
“2016年,正阳县被命名为河南首批‘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正阳花生机械还出口到东南亚、南苏丹等国家和地区。”正阳县县长王东征说。正阳县还聘请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机械研究室主任、农业农村部全程机械化推进花生专业组组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胡志超博士为正阳经济发展顾问,他多次到正阳田间地头调研正阳花生机械,并多次邀请正阳县的专家,到他所在的机构交流。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决胜全面小康
正阳作为省级贫困县把花生产业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在全产业链综合利用上全方位带贫,把贫困户“嵌”到产业链上,把企业“连”到扶贫线上,把社会“引"到扶贫路上,把党组织“建”在扶贫任上,使小花生成为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为鼓励贫困户种植优质花生,每种植一亩高油酸花生、彩色花生给予200元的补贴,每种植一亩其他品种优质花生给予100元的补贴,带动全县85%的贫困户种植花生,户均增收3350元。喻小凤是正阳县新阮店乡中心庙村的贫困户,她和丈夫范保国承包了3个香菇大棚,每个大棚放7000袋菇棒。他们只需要认真打理好自己承包的大棚,等香菇收获卖了钱,再将租赁大棚的钱还给合作社就可以了。“还了租赁费,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干起来有劲得很。”喻小凤说。
虽然依靠香菇脱贫,喻小凤却得感谢花生。为喻小凤等贫困户提供大棚的正阳县食用菌合作社理事长鲁新爱说,食用菌产业是花生产业的一个延伸。“用来生产食用菌的菇棒中,一半都是花生壳。每100公斤花生壳,能产鲜菇100公斤左右,现在已有966个贫困户通过食用菌产业脱贫。”
花生秧延伸出的湖羊养殖产业在扶贫上同样表现不俗。“回收花生秧加工成饲料养湖羊,种植户可以直接领钱,也能换肥料、湖羊,如果存的时间长,还可以得‘利息’。”天润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兆军说。
慎水乡红旗合作社负责人张成说,他们通过土地托管模式,流转土地5万亩,带动21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土地流转出去统一种植,俺成了工薪阶层,一年收入增加两万多元。”王大塘村贫困户喻伟说,自己家的8亩地,以每亩800元的价格流转出去,自己马上也要到花生天地打工了。村里还有的在家门口务工,捡择、分选花生米,照顾家里、赚取工资两不误。
在汇丰粮油的加工车间,一车车的花生去壳变成花生米,再倒入地坑,经过提升机进入生产线,按照个头比重筛选,最后包装。
“别看只是初加工,花生身价开始逐级提高。”艾振魁沿着生产线边走边介绍,“脱壳,一斤花生从2.8元涨到4元;大小分级,直径70~80毫米的大花生6.5元一斤,直径30~40毫米的4元。破碎的‘半米’也能做成花生碎出手。”
精选后的花生再运往精深加工企业,附加值提升。“花生米、花生油、花生炒货、花生蛋白、花生奶、生物制燃料,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正阳花生扶贫效益倍增。2018年5月9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正阳县顺利脱贫摘帽。
打造正阳花生品牌 唱响花生经济
“世界花生看中国,中国花生看正阳”。这句话出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王强之口。王强说,正阳花生170万亩,产量达50余万吨,带动周边种植花生超过1600万亩,稳坐“中国花生之都”宝座20多年。
正阳县探索以起垄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等高产高效无公害栽培集成技术模式,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栽培、统一技术、统一供肥、统一管理、统一回收的六统一模式,大幅度提高了花生的质量和产量,被国家、省花生专家称为“正阳模式”,在全国推广。农业部把正阳花生纳入抽样检测范围,严密监测花生品质,从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黄曲霉毒素污染等三大质量指标来看,正阳花生达到了国家绿色产品标准,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全国面积最大的绿色基地创建示范县。
正阳县积极申报“三品一标”认证,共获批“三品一标”农产品32个,认证比例达85%,170万亩“正阳花生”通过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成为全国26个特色农产品之一。
“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国花生之都”“中国富硒花生产业化基地县”“中国(国际)花生产品交易中心”“中国花生美食之乡”“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碧水蓝天的正阳,打造出一个个亮丽的名片。
在第十五届农交会上,央视主持人海霞为“正阳花生”公益推介代言。正阳县委书记刘艳丽被称为“花生书记”做客五洲传播中心《中国推介》栏目,向全球讲述正阳花生故事。正阳花生产业去年的综合收入达148亿元,品牌价值达98.54亿元,正阳花生‘双百亿’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正阳县域经济在河南省排名从2016年第89位上升到2018年第59位,产业集聚区排名从2014年河南省第181位倒数第二名上升到2018年第44名,被评为“十快”和“二星级”产业集聚区。
“通过抓花生产业,产业结构调整为34.1∶27.7∶38.2,三产比重首次超过一产,扭转了一产独大的局面。下一步,我们将倾力打造乡村振兴的先行区,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跨越发展。”驻马店市政协副主席、正阳县委书记刘艳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