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政策加持,养猪类上市公司掀起扩产潮
9月4日,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文,要求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提出完善种猪场、规模猪场临时贷款贴息政策,加大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力度,提高生猪保险保额等六举措。目前,多家生猪养殖上市公司已经开始行动,相继发布公告表示将扩大产能。
业内人士认为,上市公司加大扩产步伐,增加市场供应,预计产能会在1年半左右集中释放。上市公司相继扩产有助于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未来规模化养殖将是大趋势。
生猪上市公司加大产能扩张力度
“公司在全国有7~8个生猪养殖产业基地已经开工,正在加快建设进度。”大北农董秘陈忠恒说,“另外,公司与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合作有了一定的进展,经过半年多努力,目前东北地区的规模猪场已经复养成功。”
经过半年多的合作,目前大北农在东北地区已经拥有大概2万头猪的猪场,经过10多个月的生产实验,表明已经复养成功。这将对公司其他生产基地起到一个很有效的示范作用。
大北农此前公告,预计9—10月份全面开始复产。对于全年的生猪出栏量,陈忠恒预计2019年的规模大概在200万头,明年有望达到500~600万头。
大北农扩产并不是个例。近日,牧原股份、唐人神、天邦股份等多家生猪养殖上市公司相继发布公告,表示将扩张产能。
牧原股份9月3日公告称,公司使用自有资金设立的五家全资子公司已完成工商登记注册手续。公司8月14日曾公告称,拟斥资1.2亿元,在6家知名养殖县设立子公司,每家子公司注册资本拟定2000万元,均用于畜牧养殖及销售等业务。公司称,随着公司养殖规模的逐步扩大,结合公司战略发展的需要,公司将进一步打造集饲料加工、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为一体的生猪产业链。
大型养殖公司除了积极扩大养殖产能外,还积极布局上下游养殖屠宰一体化。例如,温氏股份8月6日公告称,公司养猪业会加大猪屠宰加工业务区域布局,加强肉猪生产与屠宰环节的对接,引导原有客户转型升级。未来的屠宰配套以区域管理公司自建为主,并探索与屠宰加工企业合资、合营、控股等多种发展模式。
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新增产能一年半后释放
“上市公司相继扩产,有助于行业集中度的提升。”陈忠恒表示,由于规模猪场的防御措施和投资会比较大,相对来讲安全性会比散养户要高很多。如果出现猪瘟,大企业的承担能力相对要好,未来规模化养殖将是大趋势。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从长远的政策和战略来看,行业集中度的逐步提升,有利于产业端的管控,也有利于食品安全的管控。
万联证券研报认为,预计未来在生猪养殖用地、金融服务、流通调运等环节都会加大支持力度,大型猪企的各项优势凸显,利好大型猪企,行业集中度将加速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陈忠恒认为,目前复产的企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严格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复产,一种是冒着风险复产,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财力才能进行。
上市公司纷纷扩张产能后,是否会造成后期产能过剩的局面?对此,陈忠恒分析,叠加复产后,产能大概会在1年半左右释放。生猪养殖存在一定周期,如果各单位加大扩产力度,两年之后或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
朱丹蓬认为,市场产能回归到历史最高水平估计需要1年半时间,而市场回到大致良性的供需局面或在明年二三月份。但由于当前生猪养殖企业对于产能过剩之后带来的价格下跌已经吃过很多次亏,而国家对整体的生猪存栏量的控制大致已有了大数据,因此在大型企业积极扩产的情况下,未来整体产能的大增或者过剩的现象应该不会出现。
免责声明:中国食品报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