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产教深度融合 校企深度合作产学研联合创新 提高食业国际竞争
(本报记者 朱美乔)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我国产业转型创新时期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近日,在由中轻食品工业管理中心等单位主办的第三届中国食品产业发展大会暨中国产教融合发展论坛上,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和食品企业代表就产教融合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食品企业如何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培育和建设具有前瞻性愿景的校企合作基地,推动企业联合高校在校园或校园附近建立以企业为需求主体、投入主体的新型校企研发平台,鼓励创新及提升颠覆性创新的动能,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是提高我国食品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五个一体化”构建融合发展格局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用10年左右时间,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总体形成,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钱乃余表示,要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要构建教育和食品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强化食品企业重要的主体作用,同时推进人才培养,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他分析指出,现阶段,我国食品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有4点不足:一是企业参与办学动力不足;二是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有待完善;三是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四是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
钱乃余认为,要想实现产教融合深入发展,最实质的要求是倒逼学校的三教改革,即教师、教材、教法必须得变,必须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钱乃余提出了3点改革措施。一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校企双主体育人。以产业学院为主要组织形态,如食品冷链产业学院等,校企协同打造区域产教融合发展中心,在60%以上专业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模式,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实现招生就业、管理、人才培养、师资构成、校企文化“五个一体化”;二是推进“三教”改革,筑牢教育教学基础,推进教材和课堂革命,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食品冷链品控技术等协同创新中心、开放式商科综合实训中心,大力推进做中学、做中教,引入食品企业真实项目,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是落实“1+X”证书制度。
钱乃余表示,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食品冷链品控专业群已获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立项。这一专业集群将进一步与产业同频共振,以构建“德技并修、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为特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主线,建成校企“双元”主体培养培训创新型食品安全检测、贮运保鲜等高新技术技能人才的基地,建成检测方法开发、冷链工艺设计、品控技术集成以及相关标准制定的高新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引领教学改革、支撑产业发展。
深化产教融合创建合作共赢体系
与会代表指出,食品企业以产业链为基础,依靠自主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与高校搭建平台,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院士工作站、技术研发中心等,以促进食品工业发展,与高校创建合作共赢体系。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等政策文件的出台,推动了江苏省产教融合发展。食品企业要想在技术方面上创新和研发,对工作人员进行高水平人才培养,在生产线上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都需和高校保持密切合作关系。校企联手可以帮助食品企业完成在人才、创新、技术等方面的需求。同时,产学研联合研究的技术成果可以第一时间被应用。江苏雨润食品集团副总裁杨林伟表示,2013—2018年,雨润集团与江南大学共计培养卓越工程师51人。卓越工程师在锻炼学习的同时为企业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部分成果已转化应用。雨润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的“冷却肉品质控制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与应用”成果也获奖。杨林伟介绍说,通过产学研的融合,依托科研平台,在食品关键技术领域取得多项专利,每年投放市场新产品150多个,新品销售收入占比20%以上。
由此看出,产教深度融合推动了食品创新发展。消费者对于新品满意度较高,促进消费者购买欲,从而推动了食品企业创收。
产学研联合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进入新时代的发展之需,是应对全球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实际需要。产学研融合与国家五大发展理念紧密结合,产学研走深、走实之路是创新之路、协调之路、绿色之路、开放之路和共享之路。天津科技大学副校长路福平表示,食品工业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工业体系中支柱产业,在保障民生、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贡献。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开展技术攻关,针对食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卡脖子问题,要加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力度,打破国外先进技术垄断,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在路福平看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面临8方面困境,一是转移转化链条未能有效衔接;二是成果偏离市场需求;三是区域经济、行业结构对成果的吸纳力不强;四是技术市场发育不成熟;五是专业化服务机构不强;六是缺乏优秀技术创新人才;七是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共享不足;八是收益处置方面缺乏自主性。
路福平表示,一些省市级高校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规划。例如,江南大学产教融合项目,引进高层次人才,投入基础研究建设,完成产学研协同战略布局。创建技术孵化器、联合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等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
食品工业正从资源密集、劳动密集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方便食品、绿色食品、功能保健食品发展迅速。但在食品工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路福平表示,食品生产企业打造品牌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产业核心技术与装备创新能力不足,精深加工产品少,产业集中度低,专业程度不高。大部分中小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研发能力不强,需要产学研紧密结合。同时,食品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能力需要提升。但在产学研合作的日益加深,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研发成果转化更加高效,行业竞争力有所提升。
路福平建议,统筹科研力量,精深研究食品行业未来科技发展方向,从加工制造、生物工程、营养健康、质量安全等领域展开研究。同时,培育和建设具有前瞻性愿景的校企合作基地,推动企业联合高校在校园或校园附近建立以企业为需求主体、投入主体的新型校企研发平台,鼓励创新及提升颠覆性创新的动能。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提高食品工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