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资讯 恒天然盈利激增123%,然后呢……

2019-04-03 发布 食品头条
确保处于价值链的高端,还是继续深耕低价值的大宗商品?恒天然的抉择之路,依旧漫长。在深耕近四十年的中国市场上,恒天然似乎离“两开花”的梦想越走越近,可波折,从来都不曾停止。

“遮羞”财报

近日,新西兰乳制品加工及出口企业恒天然集团发布了2019财年上半年财报。简单说,这份财报是恒天然在巨亏之后,宣布的一则好消息——恢复盈利。

财报显示,2019财年上半年,恒天然全球销售了107亿升等量液态奶,同比增长2%;税后净利润为8000万新西兰元,同比激增123%。

去年,恒天然首次遭受了高达1.96亿新西兰元的净亏损,部分原因是其对贝因美的投资巨亏带来的减值(3.48亿新西兰元),以及肉毒杆菌乌龙事件被判给法国达能公司的赔款1.83亿新西兰元。

恢复了盈利,但恒天然集团对业绩表现并不满意。毕竟,财报中的“红字”虽然亮眼,但“绿字”也同样触目。

报告期内,恒天然营业收入为97亿新西兰元,同比微跌1%;息税前利润为3.23亿新西兰元,同比下滑29%;原料毛利润为7.91亿新西兰元,同比下滑9%;消费者和餐饮服务毛利润为7.66亿新西兰元,同比下滑7%。

此外,恒天然8000万新西兰元的盈利,也有待商榷。

报告期内,恒天然抛售了委内瑞拉公司Inlaca的股权,产生了1.26亿新西兰元的亏损,但该损失未计入财报。另外,恒天然出售委内瑞拉业务的交易只产生了1600万新西兰元现金。出售的理由是:委内瑞拉政局不稳,引发了对业绩的严峻担忧。

而上述Inlaca公司,只是恒天然出售资产减债计划中的一部分罢了。

事实上,世界最大的药用辅助材料供应商之一DFE Pharma,也被恒天然摆上了“货架”,出售理由是DFE并非其核心战略业务。

DFE Pharma是恒天然和美素佳儿的母公司Friesland Campina在2006年成立、双方各持股50%的合资公司,主要业务是制作药物载体(如药片、药粒和粉末等)。

此外,恒天然旗下另外两份“资产”也很可能被出售:新西兰Tip Top冰淇淋业务和在中国的贝因美股权。对前者,恒天然有强烈的出售意愿;对后者,恒天然仍在考虑各种可行性方案,但就在上周,恒天然宣布大中华区总裁朱晓静辞去贝因美董事一事,更加印证了这种变化。

恒天然首席执行官Miles Hurrell对外媒表示,恒天然正在按计划实现在年终减少8亿新西兰元债务的目标。自从其上任以来,恒天然公司进行了一些列举措,即实行所谓的“重返主业”(back to basics)政策,希望能够尽快减少债务,摆脱目前的困境。

鉴于业绩令人失望,该公司在2月份将全年盈利预测下调至每股0.15-0.25新西兰元。对此,Miles Hurrell表示,尽管恒天然走出低谷是好事儿,但盈利表现仍然存在变数,这也是恒天然下调每股收益预期的根本原因。

在提及下半年合作社的优先事项时,Hurrell表示,将提供三点计划并从根本上重新设定业务,以便实现可持续盈利。他说,“我们对消费者和餐饮服务业绩的预测增长是基于几个关键因素。我们在大中华区的餐饮服务业务需要大力改善,智利和巴西冷冻乳制品的消费需求强劲,以及斯里兰卡业务的改善。“

“尴尬”牧场

较之全球业绩的低迷,与恒天然而言,更“要命”的是,一向被恒天然视为“金鸡母”——贡献恒天然营收四分之一的大中华区,也迎来了销售额的下滑。尤其是在全球市场面临更严峻外部环境的当下,中国市场对恒天然而言将越来越重要。

报告显示,2019财年上半年恒天然在大中华区的息税前利润为6100万新西兰元,低于去年同期的9200万新西兰元,销售额则下滑13%至5.24亿新西兰元。

不过,恒天然表示,中国的基本业绩表现强劲。该公司大中华区消费品牌部在上半财年销量增长29%,几大品类均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安佳常温牛奶持续保持进口牛奶品牌线上线下销量第一的位置;安佳脱脂奶实现了翻倍的增长;孕产妇及婴幼儿奶粉品牌安满销售额则实现了108%的增长。

对销售额的下滑,恒天然解释称,这主要是由于黄油价格挤压毛利率造成的。由于黄油的价格较低,使得中国的经销商在2019财年上半年内推迟了进货,而恒天然也减少了库存。

此外,据新西兰媒体报道,恒天然在中国的两个农场半年内亏损1700万新西兰元,而去年同期亏损1200万新西兰元。其牛奶产量下降15%至1.13亿升,而国内牛奶价格上涨也使得销售额下降12%至1.08亿新西兰元。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8财年,恒天然旗下牧场的产量已呈现下滑趋势,由2017财年的3.55亿升下滑至2.73亿升。

对此,恒天然表示,由于遭受了水灾导致的产量下降,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污水处理成本和动物福利成本的增加,导致牧场的销量下滑,并推高了饲料成本。

这也引发了业内对恒天然是否会出售中国牧场业务的担忧。毕竟,实现快速减债最佳的途径,还是出售非战略资产。

恒天然的中国农场业务可以追溯到2006年,其中第一批奶牛于2007年被运到天津汉沽牧场。这部分奶牛资源是恒天然当初与三鹿合资的一部分资产,也是“三聚氰胺”事件后仅存的一点“硕果”。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恒天然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受到重创。由于较早的意识到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长放缓,液态乳制品,包括鲜奶、UHT奶和酸奶等将成为增长动力最强的领域,恒天然终于开始在玉田牧场建设牧场布局原奶生产、加强原料奶粉进口业务。至今,恒天然已经在中国的农场业务上投入7.88亿新西兰元,拥有了超过31000头奶牛。

据一业内人士回忆,起初,玉田牧场的主要技术支持来源于美国。恒天然将新西兰运往国内的荷斯坦弗里斯兰奶牛,与美国的公牛交配以加速牛群的生长和产奶。挤奶标准参考美国标准,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配以缜密设计的饲养体系,以及彼时最先进的污水处理系统。

在2014年之前,恒天然的牧场计划进行得还算顺利。彼时,原奶价格居高不下,2014财年,恒天然中国农场业务获得了2100万新西兰元的息税前利润。当时,恒天然喊出的口号是“成为中国牛奶届的三号种子(前两位是伊利、蒙牛)”。不过,在此后的五年间,恒天然中国牧场却一直深陷亏损泥潭。

上述人士表示,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恒天然对于牧场相关专业知识缺乏重视。

起初,玉田牧场管理系统的专业知识是由时任恒天然牧场总经理Todd Meyer负责,然而,此人却并不热衷于扩大玉田牧场的规模。事实上,恒天然此后一直缺乏必要且有深度的国内牧场专业知识。尽管恒天然曾明确表示需要引进一些科班毕业的学生来中国工作,也曾不断探讨为相关人员和研究提供资金的可能性,但随着中国牧场领导层的不断变化,这一切终究没有发生。

事实上,随着此后中国原奶价格的下跌,恒天然由于缺乏自己的供应链,必须在现货市场上出售鲜奶。没有构筑足够知识和专业性壁垒的恒天然,在被具有类似技术,但运营成本和管理费用更低的竞争对手“围攻”时,并无太多招架之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恒天然如今再也不提10亿升牛奶的产量目标,事实上,2018年恒天然的实际产量还不足当初目标的三分之一。

“原料”之外

而上述种种,无疑给恒天然“弱化大宗商品”战略,带来了更多阻碍。

恒天然体系中,在华业务被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乳品原料(大包粉、乳脂肪、奶酪、蛋白质等进口产品);消费品牌(高价值牛奶、酸奶、黄油、奶酪等);餐饮服务(烘焙黄油、烹饪奶油和奶酪等)以及中国农场。

很长一段时间内,恒天然的原材料业务占比非常高,一业内人士表示,七年前这家公司95%的业务都来自大包粉,中国乳制品市场的大包粉80%进口自新西兰,基本来自恒天然。

其应对方式是加大消费者、餐饮服务和高端原材料等高附加价值、业绩贡献更大的产品比重,降低低端大包粉业务量,从而提升抵御价格波动和市场竞争风险的能力。而推动高附加价值产品的战略也在中国得到推动。消费者业务是恒天然近五年来在中国发展的重点业务,这一业务的重点品牌是高端品牌安佳,五年前,安佳只有1款SKU产品(250ml装超高温灭菌奶),而现在已拥有包含常温白奶、常温酸奶、鲜奶、佐餐乳品、成人奶粉等五大品类近50个SKU的产品组合。

不过,一业内人士表示,恒天然近年来的高增长,主要源于本身体量较小。除了安满外,恒天然的产品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进入三四线城市还需时日,奶酪在餐饮市场也被欧洲品牌冲击很大。有数据显示,恒天然的婴幼儿奶粉销售量并不高。2018年上半年,安满进口占比0.25%,排23位;安佳进口占比8.98%,排4位。

食品君留意到,恒天然股东委员会委托研究机构Northington近日发布了关于恒天然业绩的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恒天然传统的大宗商品(原料)业务的回报出人意料地好,与之相反,其食品服务、中国农场和国际奶池等其他业务,价值却正在减少。

在中国市场得天独厚的增长环境里,恒天然原料业务固然“老而弥坚”,但农场持续亏损,盈利遥遥无期,安佳等产品的市场广度和深度还需培育。倘若真如外界预期撤出贝因美,独立前行的恒天然,在华的“上价值”之路并不平坦。
评论
推荐图文
最近来访
联系我们
沙汉林
13301586619
shl@hotofood.com
展位预定/展会活动
张丽娜
17706531059
zln@hotofood.com
媒体合作/展会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