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复盘成都食堂风波:如何避免“以爱之名坑孩子”
2019-03-22 发布
饮食参考
日前公布的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堂管理调查结果“雷人”:爆料家长疑似制作虚假食材图片成为犯罪嫌疑人,部分散布谣言的人锒铛入狱。
作为一名食品安全科普工作者,我十分感慨,家长和网民在“维权”时暴露出的对食品相关知识的缺失导致事件不断向闹剧方向发展,家长“以爱之名坑孩子”尤其令人痛心。
当地政府在处理危机时行动迟缓,有些决策也显得缺乏科学指导,导致事件持续发酵,而事件结果水落石出之后依然昏招频出,公信力受到极大挑战,让人看着捉急。
根据3月17日的官方通报,网传的各种问题多数都是虚惊一场,甚至是做局的结果,只有仓库中的粉条霉变已经查实。
如果从科学的角度重新复盘这一事件,我们能否在早期发现疑点?
事件发酵和处置的过程中,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科学、合理?
对于未来的消费者维权或危机处置有哪些参考和借鉴?
以下我就带着大家回顾,并从三个方面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在3月13日,我发现一篇爆料微博迅速在网络流传,看后我亦十分震惊:后厨脏乱差,牛肉、牛肚等食材污秽不堪,跟垃圾堆一样。
我对此的第一判断是,这个学校食堂问题很大,尤其是卫生问题肯定跑不了。
由于爆料者的情绪感染力很强,对于监管不力、校方无能、商家缺德的道德批判也盘桓在我心头。
但当我看到爆料人义愤填膺地提到冻肉、添加剂的时候,尤其是看到这些东西的图片,我立刻就清醒了过来。
因为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这里面可能有问题!
网上图片显示的是在保质期内的、有检验检疫标记的乌拉圭进口冻牛肉,且是抽真空包装(这很重要)。
国外养殖成本低,牛肉价格很有优势,所以进口牛肉也并不贵。
但这绝不是所谓的“僵尸肉(冷冻时间长且变质的肉,多为走私冻肉)”,只要没有反复冻融,这个肉不会有任何问题,甚至过期一段时间也不会有问题。
如果冷冻时间很长,非真空包装,容易出现脱水现象(水会升华),直观表现是表面颜色变浅而不是变深。
很多人把冻肉和僵尸肉混为一谈,觉得没有营养、不是好东西。
但进口牛排、进口金枪鱼、北极虾、北极贝,这些高档食材几乎都是冷冻的呀!
冷冻主要是影响口感,而营养几乎原封不动,因此并不亚于新鲜食材,欧美日韩等国家有大量冷冻食品,包括果蔬。
在官方通报的照片上,你还能看到豌豆、玉米、胡萝卜等蔬菜,如不出意外,应该也是冷冻的。
这也是最常见的出口冷冻混合蔬菜搭配,其他还有四季豆、花菜、西蓝花等。
紫米掉色是正常的,那是花青素,但紫米不可能一洗就掉色,多少需要泡一下。
类似的掉色还出现在桑葚、黑枸杞、紫薯等食材,都是花青素的缘故。
于是我又找了一下爆料图片,终于看到一张比较清晰的,明显不是紫米而是红曲米。
红曲米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天然色素,提取的“红曲红”是食品添加剂,常用于食物上色,比较多见于火腿肠、午餐肉等肉制品,腐乳的红色也是它。
食堂发现的红曲米很可能是做红烧肉或其他肉菜的时候用。
于是我就上电商平台找了一个红曲米的照片作为对照,后来这个图被很多人引用。
由于是带包装的,我很快就在电商平台找到了同款。
(这个图是拼接的,更加重了我的怀疑) 显然,这两个东西都是合法产品,甚至牛肉粉还是一般小餐馆不会选择的雀巢品牌(相对比较贵)。
牛肉粉是复合调味料,配料表显示,其实就是鸡精一类的东西,提鲜作用很强,被称为超级味精。
其原理是增加了“呈味核苷酸”(即增味剂631),可以将味精鲜度提升3-5倍,炖鸡汤的时候放点香菇特别提鲜也是因为它。
而蒜香粉成分就是大蒜和淀粉,甚至都没有任何添加剂,相当于预先处理好的蒜末。
硫磺的味道刺鼻,鸡块加硫磺没有任何合理理由会这么做。
硫磺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是熏蒸漂白,主要用于干货,实际起作用的是二氧化硫。
如果真要给鸡块漂白(法律不允许的)也应该用亚硫酸盐或焦亚硫酸盐。
所以我根据“硫磺粉”的颜色以及鸡块这种食材的搭配,猜测很可能是咖喱粉。
当然,这其实是蒙对的,因为“硫磺粉”是家长故意撒上去的,并不是厨师备菜。
最后公布的调查结果是姜黄粉,也就是咖喱粉的主要成分,我这里也找到了电商同款,和蒜香粉同品牌,以及他们生产的其他各种“粉”。 基于这些判断,我很快就在网上发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
成都的家长已经草木皆兵,但这些“问题”可能搞错了!
这篇文章被很多人批评(谩骂),认为我是“避重就轻”,是给校方或官方“洗地”,因为他们认为事件的核心是霉变、变质、发臭的肉,而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连很多大媒体在报道的时候都在标题里面定义“霉变、腐烂食物”,连“疑似”、“涉嫌”这样的字眼都懒得用了。
回过头来看,当时那些义愤填膺、正义凛然的质问,颇有黑色幽默的味道(后面我会放出来)。
实际上,我在文章中强调:“要说食堂没问题,那是不可能的,但到底有多少问题,问题有多严重,仅从照片是无法确认的,一切还是等待教育部门和警方调查的结果。”
文中并没有对发霉变质进行确认或否认,回复网友留言的时候也尽量回避。
今天我可以说出原因,因为当时我从图片判断,霉变的可能性很小!
(主要基于我看到的第一波图片,肉夹馍、牛肉、鱿鱼等,粉条、番茄等图片是我后看到的,当时网上已经乱成一锅粥,无法判断是不是拿别的事件来造谣)
但如果这么说,风险太大,万一看错了呢?
毕竟我不在现场,图片分辨率有限。
首先,以上食材都是冷冻的,而冷冻食材如果要长霉,必须是先解冻,后长霉,再冷冻。
长出霉斑所需要的时间和温度,足以让肉腐败变质得不成样子。
而爆料图片的牛肉、牛肚看不出这种情况,甚至鱿鱼的感官看上去新鲜度还不错。
我其实也需要找一个合理解释。
所以我又仔细看了牛肉、牛肚的照片,那些黑点真不像霉菌的菌斑,因为大小都差不多。
而自然污染通常会有多种霉菌菌落,白的、黄的、绿的,什么颜色都有,大小不一,怎么都是黑的呢?
后来又找到一张稍微清晰一些的牛肚照片,发现那是紫黑色,而且周围已经有紫红色晕开,因此我判断这也是红曲米,不是霉菌。
当时我的猜测是,家长要留证据,食堂的人不给,拉扯的时候撒出来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好几张现场图片上都有这种黑色斑点。
当然,真相现在大家都知道了,是摆拍。
肉和牛肚上的“白霉”我甚至都没有关注,因为解冻的冰霜似乎是正常人都应该有的生活经验,我觉得应该无需解释吧。
至于肉夹馍,因为是速冻半成品(忘了在哪看到有个照片里面有一大摞塑料袋装的),长霉可能性同样极小。
而图片颜色异常是因为肉馅已经做熟,而且有酱油等调料,可能还有葱、香菇等其他食材,加上是冷冻的,所以看上去怪怪的。
网民怀疑的“白霉”,当时我判断是凝固脂肪,或者从上面的半个饼上粘下来的东西,现在也基本得到验证。
还有那个“发霉”的瓜我也仔细看了,除了表面似乎有烂点,并不能确认长霉,“白霉”有可能是保鲜膜反光?
在如此多的疑点面前,我不得不怀疑事情的真实性及其严重程度,而越是群情激奋我就越坚信这一点,因为愤怒可以让人丧失最后的判断力。
很多人将官方的调查结果称为“惊天反转”,而我并不觉得十分惊讶,虽然中间的大量情节依然让人匪夷所思。
官方发布的第一批检测结果是添加剂、重金属等理化指标,这被很多人猛烈批评。
当时我看到不少网友甚至一些“专业人士”都在质问,为什么不检测细菌菌落和霉菌?
检测理化指标确实有点多此一举,而且第一批数据这么公布也是非常不合理的,其实查清进货渠道,只要是正规产品、手续齐全就无需检测。
查到不合格的概率应该比国家抽检的不合格概率还小,而且就算真查到了也不能罚食堂(尽职免责)。
幸亏都是合格的,如果真有不合格,我看监管部门怎么收场。
但对霉菌和菌落指标,我的态度是,最好别检,检了反而麻烦。
凡是呼吁检测的,肯定不是真专家。
从后来的官方通报可以看到,他们确实没有测定菌落总数和霉菌计数指标,说明检测机构还没糊涂。
为什么这么说呢?难道是怕检测了反而暴露出问题?
很多人认为拿检测报告说话才有说服力,实际上过于依赖检测报告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大忌。
首先,食品是不是长霉,感官检验最直接,也就是眼睛看、鼻子闻。
如果有肉眼可见霉变的迹象,基本上就不需要做任何检测,可以直接判定不合格了。
当时家长闹事,全网都将“霉变”当成事实,原因就是图片显示食材“发霉”。
这种情况下,感官判断是最好也是最迅速的证实或证伪手段。
当时没有现场确认是一个巨大的遗憾(也受到混乱环境影响),现在官方调查公布后,基本上没有人再怀疑肉、肉夹馍“长霉”的问题,原因就在于“有图片为证”,这其实就相当于感官检验。
官方确认粉条发霉也只是肉眼判断(报告还是写的检测),并不是依靠仪器检测。
(注意光线、角度、摄像头带来的色差,我觉得网民看走眼和这个也有一定关系)
其次,食堂属于餐饮环节,根本不适用做霉菌计数指标。
其实常见的菌落总数、霉菌酵母计数、大肠菌群等微生物指标只是用在预包装食品,或者用于食品生产企业的过程控制。
检测生肉、速冻肉夹馍这些食材的霉菌指标不仅毫无意义,即使检测出来能说明什么呢?
没有任何标准可供参考和作出判定,连国外标准也找不到。
我们不是活在真空里,暴露在空气中的食材多半是能检测到细菌和霉菌的,难道说霉变、腐败了吗?
现在我手上就有上亿的细菌和霉菌,是霉变了还是腐败了?
如果一定要检测微生物,可以考虑做致病菌,尤其是考虑到有家长反映孩子拉肚子。
不过,这个检测的目的不是看食品是否合格,而是追溯致病菌的源头。
但本次事件中,检测致病菌有几个非常不利的因素。
一是孩子腹泻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不知道有没有就医,有没有做细菌分离培养鉴定,此时再追溯的难度加大。
因为就算食堂找到致病菌,还需要和孩子感染的细菌做分子生物学鉴定,两者一致才能推断是食堂吃坏的,要不然你在家吃拉肚子了也能赖食堂?
二是检测的重点并不是食材本身,而应该是锅碗瓢盆、案板刀具、灶台、地面、抹布等等,可能当时也没采这些样本,因为承检单位不是卫生口的,意识不到这个,家长也不会提出来。(食源性疾病溯源是疾控系统的专长)
第三更重要,由于家长强闯食堂,到处翻动、故意踩踏,现场一片狼藉,就算检测到了致病菌又如何呢?
完全可能是家长带进去的啊。
好在官方公布的检测结果是未检出,否则也不好解释。
所以闹也要有分寸,闹过头了,有理变无理,毕竟道德情感在证据面前是无力的。
有人说,霉菌不检测,总要检测一下黄曲霉毒素吧?
然而绝大多数食品并未霉变,就算霉变,无论水果还是肉,都不是黄曲霉喜欢的基质,也就不大可能有黄曲霉毒素,谷物和油料作物(比如花生、坚果)更容易被黄曲霉污染。
所以粉条或许是唯一一个稍微有点理由去测黄曲霉毒素的东西。
很多人一看见发霉首先怀疑有黄曲霉毒素,然后就觉得完了完了,要得癌症了。
其实这个概率有多小呢?
首先污染的霉菌需要是黄曲霉或寄生曲霉,然后这个霉菌要足够多,能压制环境中的其他霉菌,然后它正好携带了产毒基因,然后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的条件都符合,然后也要长到一定的阶段才会明显产生黄曲霉毒素。
在如此多附加条件的前提下,产生毒素的概率非常之低。
最终官方检测结果也是未检出,我看到还有不少人不相信,认为数据造假了,其实检出才是令人匪夷所思呢。
为什么家长的整改诉求错了?
我看到家长跟学校谈判,主要提出了3个诉求:停用冻品、停用复合调味料、调料换大品牌。
这其中只有第三条说的过去,另两个可以说是“以爱之名坑孩子”。
为什么这么说?
前面说过了,冻品的营养没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是保障食品安全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冷冻不仅彻底解决了微生物带来的腐败风险,还会减缓脂肪氧化等问题。
食堂大量使用冷冻食材还有一个原因,其中有很多是半成品,比如速冻肉夹馍、冷冻油条等(外卖速食包同理)。
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几千学生集中时段的就餐需求。
肉夹馍现烙饼当然好啦,但孩子是准备等到花儿也谢了吗?
另外,只要保证冷冻食材都是来自有一定规模的食品生产企业,有相对较好的前端质量控制,食堂不需要太担心食品安全问题。
这个模式也广泛用于食品安全水准较高的连锁快餐,西式、中式都是如此。
复合调味料同样是餐饮环节保障安全的重要手段。
在食堂,不使用调料是不可能的,完全脱离添加剂别说食堂,就是家里的厨房都做不下去。
怎么才能让食堂尽量少用或科学的使用各种调料和添加剂呢?
办法就是全都混在一起!
你可能觉得这简直毫无道理,但各种调料和添加剂是按比例调配的,它们互相之间就相互制约。
你想单独提高某一方面的品相,其他方面就受影响。
比如你想更鲜,多加一点,结果就太咸。
你想更香,多加一点,结果颜色又不好看了。
如果食堂用的是复合调味料,一方面添加品种可控,一方面添加总量可控,而且可以避免因多种调料交叉使用造成的重复添加。
而且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复配调料常常一个功能类别的添加剂用好几种,比如好几种增味剂、好几种增稠剂等。
这样会让配料表看起来“添加剂很多”,但实际上,达到同样效果的总用量更少。
所以如果我是家长,绝对不同意这么整改,但食堂方面居然还答应了。
殊不知这最后一定是会把孩子坑进去,比如停用冻品,全部改用鲜肉,安全风险更大不说,导致的成本增加如果家长不愿意承担,食堂的解决办法只能是减少牛肉、猪肉、海产品,全部换成最便宜的鸡肉、鸭肉,糖醋里脊、炸鸡块、炸鱼排多挂浆、多裹粉,肉丸子多加淀粉。
不让用复合调味料,甚至不许用任何“添加剂”,结果就是无法快速做出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孩子不爱吃,食物浪费不说,回家还要告状“学校真难吃”。
请记住,不科学、不合理的管理要求会转化为成本,压缩企业正常盈利空间的结果,必然是以牺牲孩子的膳食营养为代价,毕竟企业为了活命也会优先保证食品安全的成本投入。
之前有个标题很火的文章,“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少年倒在食堂”。
我觉得说得很对,但倒下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不安全,而是营养太差。
作为一名食品安全科普工作者,我十分感慨,家长和网民在“维权”时暴露出的对食品相关知识的缺失导致事件不断向闹剧方向发展,家长“以爱之名坑孩子”尤其令人痛心。
当地政府在处理危机时行动迟缓,有些决策也显得缺乏科学指导,导致事件持续发酵,而事件结果水落石出之后依然昏招频出,公信力受到极大挑战,让人看着捉急。
根据3月17日的官方通报,网传的各种问题多数都是虚惊一场,甚至是做局的结果,只有仓库中的粉条霉变已经查实。
如果从科学的角度重新复盘这一事件,我们能否在早期发现疑点?
事件发酵和处置的过程中,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科学、合理?
对于未来的消费者维权或危机处置有哪些参考和借鉴?
以下我就带着大家回顾,并从三个方面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爆料照片的疑点
在3月13日,我发现一篇爆料微博迅速在网络流传,看后我亦十分震惊:后厨脏乱差,牛肉、牛肚等食材污秽不堪,跟垃圾堆一样。
我对此的第一判断是,这个学校食堂问题很大,尤其是卫生问题肯定跑不了。
由于爆料者的情绪感染力很强,对于监管不力、校方无能、商家缺德的道德批判也盘桓在我心头。
但当我看到爆料人义愤填膺地提到冻肉、添加剂的时候,尤其是看到这些东西的图片,我立刻就清醒了过来。
因为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这里面可能有问题!
关于冻肉
网上图片显示的是在保质期内的、有检验检疫标记的乌拉圭进口冻牛肉,且是抽真空包装(这很重要)。
国外养殖成本低,牛肉价格很有优势,所以进口牛肉也并不贵。
但这绝不是所谓的“僵尸肉(冷冻时间长且变质的肉,多为走私冻肉)”,只要没有反复冻融,这个肉不会有任何问题,甚至过期一段时间也不会有问题。
如果冷冻时间很长,非真空包装,容易出现脱水现象(水会升华),直观表现是表面颜色变浅而不是变深。
很多人把冻肉和僵尸肉混为一谈,觉得没有营养、不是好东西。
但进口牛排、进口金枪鱼、北极虾、北极贝,这些高档食材几乎都是冷冻的呀!
冷冻主要是影响口感,而营养几乎原封不动,因此并不亚于新鲜食材,欧美日韩等国家有大量冷冻食品,包括果蔬。
在官方通报的照片上,你还能看到豌豆、玉米、胡萝卜等蔬菜,如不出意外,应该也是冷冻的。
这也是最常见的出口冷冻混合蔬菜搭配,其他还有四季豆、花菜、西蓝花等。
关于掉色紫米
紫米掉色是正常的,那是花青素,但紫米不可能一洗就掉色,多少需要泡一下。
类似的掉色还出现在桑葚、黑枸杞、紫薯等食材,都是花青素的缘故。
于是我又找了一下爆料图片,终于看到一张比较清晰的,明显不是紫米而是红曲米。
红曲米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天然色素,提取的“红曲红”是食品添加剂,常用于食物上色,比较多见于火腿肠、午餐肉等肉制品,腐乳的红色也是它。
食堂发现的红曲米很可能是做红烧肉或其他肉菜的时候用。
于是我就上电商平台找了一个红曲米的照片作为对照,后来这个图被很多人引用。
关于牛肉粉和蒜香粉
由于是带包装的,我很快就在电商平台找到了同款。
(这个图是拼接的,更加重了我的怀疑) 显然,这两个东西都是合法产品,甚至牛肉粉还是一般小餐馆不会选择的雀巢品牌(相对比较贵)。
牛肉粉是复合调味料,配料表显示,其实就是鸡精一类的东西,提鲜作用很强,被称为超级味精。
其原理是增加了“呈味核苷酸”(即增味剂631),可以将味精鲜度提升3-5倍,炖鸡汤的时候放点香菇特别提鲜也是因为它。
而蒜香粉成分就是大蒜和淀粉,甚至都没有任何添加剂,相当于预先处理好的蒜末。
关于硫磺鸡块
硫磺的味道刺鼻,鸡块加硫磺没有任何合理理由会这么做。
硫磺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是熏蒸漂白,主要用于干货,实际起作用的是二氧化硫。
如果真要给鸡块漂白(法律不允许的)也应该用亚硫酸盐或焦亚硫酸盐。
所以我根据“硫磺粉”的颜色以及鸡块这种食材的搭配,猜测很可能是咖喱粉。
当然,这其实是蒙对的,因为“硫磺粉”是家长故意撒上去的,并不是厨师备菜。
最后公布的调查结果是姜黄粉,也就是咖喱粉的主要成分,我这里也找到了电商同款,和蒜香粉同品牌,以及他们生产的其他各种“粉”。 基于这些判断,我很快就在网上发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
成都的家长已经草木皆兵,但这些“问题”可能搞错了!
这篇文章被很多人批评(谩骂),认为我是“避重就轻”,是给校方或官方“洗地”,因为他们认为事件的核心是霉变、变质、发臭的肉,而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连很多大媒体在报道的时候都在标题里面定义“霉变、腐烂食物”,连“疑似”、“涉嫌”这样的字眼都懒得用了。
回过头来看,当时那些义愤填膺、正义凛然的质问,颇有黑色幽默的味道(后面我会放出来)。
实际上,我在文章中强调:“要说食堂没问题,那是不可能的,但到底有多少问题,问题有多严重,仅从照片是无法确认的,一切还是等待教育部门和警方调查的结果。”
文中并没有对发霉变质进行确认或否认,回复网友留言的时候也尽量回避。
今天我可以说出原因,因为当时我从图片判断,霉变的可能性很小!
(主要基于我看到的第一波图片,肉夹馍、牛肉、鱿鱼等,粉条、番茄等图片是我后看到的,当时网上已经乱成一锅粥,无法判断是不是拿别的事件来造谣)
但如果这么说,风险太大,万一看错了呢?
毕竟我不在现场,图片分辨率有限。
为什么会这么判断?
首先,以上食材都是冷冻的,而冷冻食材如果要长霉,必须是先解冻,后长霉,再冷冻。
长出霉斑所需要的时间和温度,足以让肉腐败变质得不成样子。
而爆料图片的牛肉、牛肚看不出这种情况,甚至鱿鱼的感官看上去新鲜度还不错。
我其实也需要找一个合理解释。
所以我又仔细看了牛肉、牛肚的照片,那些黑点真不像霉菌的菌斑,因为大小都差不多。
而自然污染通常会有多种霉菌菌落,白的、黄的、绿的,什么颜色都有,大小不一,怎么都是黑的呢?
后来又找到一张稍微清晰一些的牛肚照片,发现那是紫黑色,而且周围已经有紫红色晕开,因此我判断这也是红曲米,不是霉菌。
当时我的猜测是,家长要留证据,食堂的人不给,拉扯的时候撒出来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好几张现场图片上都有这种黑色斑点。
当然,真相现在大家都知道了,是摆拍。
肉和牛肚上的“白霉”我甚至都没有关注,因为解冻的冰霜似乎是正常人都应该有的生活经验,我觉得应该无需解释吧。
至于肉夹馍,因为是速冻半成品(忘了在哪看到有个照片里面有一大摞塑料袋装的),长霉可能性同样极小。
而图片颜色异常是因为肉馅已经做熟,而且有酱油等调料,可能还有葱、香菇等其他食材,加上是冷冻的,所以看上去怪怪的。
网民怀疑的“白霉”,当时我判断是凝固脂肪,或者从上面的半个饼上粘下来的东西,现在也基本得到验证。
还有那个“发霉”的瓜我也仔细看了,除了表面似乎有烂点,并不能确认长霉,“白霉”有可能是保鲜膜反光?
在如此多的疑点面前,我不得不怀疑事情的真实性及其严重程度,而越是群情激奋我就越坚信这一点,因为愤怒可以让人丧失最后的判断力。
很多人将官方的调查结果称为“惊天反转”,而我并不觉得十分惊讶,虽然中间的大量情节依然让人匪夷所思。
为什么检霉菌是不必要的?
官方发布的第一批检测结果是添加剂、重金属等理化指标,这被很多人猛烈批评。
当时我看到不少网友甚至一些“专业人士”都在质问,为什么不检测细菌菌落和霉菌?
检测理化指标确实有点多此一举,而且第一批数据这么公布也是非常不合理的,其实查清进货渠道,只要是正规产品、手续齐全就无需检测。
查到不合格的概率应该比国家抽检的不合格概率还小,而且就算真查到了也不能罚食堂(尽职免责)。
幸亏都是合格的,如果真有不合格,我看监管部门怎么收场。
但对霉菌和菌落指标,我的态度是,最好别检,检了反而麻烦。
凡是呼吁检测的,肯定不是真专家。
从后来的官方通报可以看到,他们确实没有测定菌落总数和霉菌计数指标,说明检测机构还没糊涂。
为什么这么说呢?难道是怕检测了反而暴露出问题?
很多人认为拿检测报告说话才有说服力,实际上过于依赖检测报告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大忌。
首先,食品是不是长霉,感官检验最直接,也就是眼睛看、鼻子闻。
如果有肉眼可见霉变的迹象,基本上就不需要做任何检测,可以直接判定不合格了。
当时家长闹事,全网都将“霉变”当成事实,原因就是图片显示食材“发霉”。
这种情况下,感官判断是最好也是最迅速的证实或证伪手段。
当时没有现场确认是一个巨大的遗憾(也受到混乱环境影响),现在官方调查公布后,基本上没有人再怀疑肉、肉夹馍“长霉”的问题,原因就在于“有图片为证”,这其实就相当于感官检验。
官方确认粉条发霉也只是肉眼判断(报告还是写的检测),并不是依靠仪器检测。
(注意光线、角度、摄像头带来的色差,我觉得网民看走眼和这个也有一定关系)
其次,食堂属于餐饮环节,根本不适用做霉菌计数指标。
其实常见的菌落总数、霉菌酵母计数、大肠菌群等微生物指标只是用在预包装食品,或者用于食品生产企业的过程控制。
检测生肉、速冻肉夹馍这些食材的霉菌指标不仅毫无意义,即使检测出来能说明什么呢?
没有任何标准可供参考和作出判定,连国外标准也找不到。
我们不是活在真空里,暴露在空气中的食材多半是能检测到细菌和霉菌的,难道说霉变、腐败了吗?
现在我手上就有上亿的细菌和霉菌,是霉变了还是腐败了?
如果一定要检测微生物,可以考虑做致病菌,尤其是考虑到有家长反映孩子拉肚子。
不过,这个检测的目的不是看食品是否合格,而是追溯致病菌的源头。
但本次事件中,检测致病菌有几个非常不利的因素。
一是孩子腹泻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不知道有没有就医,有没有做细菌分离培养鉴定,此时再追溯的难度加大。
因为就算食堂找到致病菌,还需要和孩子感染的细菌做分子生物学鉴定,两者一致才能推断是食堂吃坏的,要不然你在家吃拉肚子了也能赖食堂?
二是检测的重点并不是食材本身,而应该是锅碗瓢盆、案板刀具、灶台、地面、抹布等等,可能当时也没采这些样本,因为承检单位不是卫生口的,意识不到这个,家长也不会提出来。(食源性疾病溯源是疾控系统的专长)
第三更重要,由于家长强闯食堂,到处翻动、故意踩踏,现场一片狼藉,就算检测到了致病菌又如何呢?
完全可能是家长带进去的啊。
好在官方公布的检测结果是未检出,否则也不好解释。
所以闹也要有分寸,闹过头了,有理变无理,毕竟道德情感在证据面前是无力的。
有人说,霉菌不检测,总要检测一下黄曲霉毒素吧?
然而绝大多数食品并未霉变,就算霉变,无论水果还是肉,都不是黄曲霉喜欢的基质,也就不大可能有黄曲霉毒素,谷物和油料作物(比如花生、坚果)更容易被黄曲霉污染。
所以粉条或许是唯一一个稍微有点理由去测黄曲霉毒素的东西。
很多人一看见发霉首先怀疑有黄曲霉毒素,然后就觉得完了完了,要得癌症了。
其实这个概率有多小呢?
首先污染的霉菌需要是黄曲霉或寄生曲霉,然后这个霉菌要足够多,能压制环境中的其他霉菌,然后它正好携带了产毒基因,然后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的条件都符合,然后也要长到一定的阶段才会明显产生黄曲霉毒素。
在如此多附加条件的前提下,产生毒素的概率非常之低。
最终官方检测结果也是未检出,我看到还有不少人不相信,认为数据造假了,其实检出才是令人匪夷所思呢。
为什么家长的整改诉求错了?
我看到家长跟学校谈判,主要提出了3个诉求:停用冻品、停用复合调味料、调料换大品牌。
这其中只有第三条说的过去,另两个可以说是“以爱之名坑孩子”。
为什么这么说?
前面说过了,冻品的营养没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是保障食品安全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冷冻不仅彻底解决了微生物带来的腐败风险,还会减缓脂肪氧化等问题。
食堂大量使用冷冻食材还有一个原因,其中有很多是半成品,比如速冻肉夹馍、冷冻油条等(外卖速食包同理)。
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几千学生集中时段的就餐需求。
肉夹馍现烙饼当然好啦,但孩子是准备等到花儿也谢了吗?
另外,只要保证冷冻食材都是来自有一定规模的食品生产企业,有相对较好的前端质量控制,食堂不需要太担心食品安全问题。
这个模式也广泛用于食品安全水准较高的连锁快餐,西式、中式都是如此。
复合调味料同样是餐饮环节保障安全的重要手段。
在食堂,不使用调料是不可能的,完全脱离添加剂别说食堂,就是家里的厨房都做不下去。
怎么才能让食堂尽量少用或科学的使用各种调料和添加剂呢?
办法就是全都混在一起!
你可能觉得这简直毫无道理,但各种调料和添加剂是按比例调配的,它们互相之间就相互制约。
你想单独提高某一方面的品相,其他方面就受影响。
比如你想更鲜,多加一点,结果就太咸。
你想更香,多加一点,结果颜色又不好看了。
如果食堂用的是复合调味料,一方面添加品种可控,一方面添加总量可控,而且可以避免因多种调料交叉使用造成的重复添加。
而且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复配调料常常一个功能类别的添加剂用好几种,比如好几种增味剂、好几种增稠剂等。
这样会让配料表看起来“添加剂很多”,但实际上,达到同样效果的总用量更少。
所以如果我是家长,绝对不同意这么整改,但食堂方面居然还答应了。
殊不知这最后一定是会把孩子坑进去,比如停用冻品,全部改用鲜肉,安全风险更大不说,导致的成本增加如果家长不愿意承担,食堂的解决办法只能是减少牛肉、猪肉、海产品,全部换成最便宜的鸡肉、鸭肉,糖醋里脊、炸鸡块、炸鱼排多挂浆、多裹粉,肉丸子多加淀粉。
不让用复合调味料,甚至不许用任何“添加剂”,结果就是无法快速做出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孩子不爱吃,食物浪费不说,回家还要告状“学校真难吃”。
请记住,不科学、不合理的管理要求会转化为成本,压缩企业正常盈利空间的结果,必然是以牺牲孩子的膳食营养为代价,毕竟企业为了活命也会优先保证食品安全的成本投入。
之前有个标题很火的文章,“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少年倒在食堂”。
我觉得说得很对,但倒下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不安全,而是营养太差。